6月12日厦门机场生产协同平台正式切换上线,经过10天的正式投产验证期,该平台整体运行平稳,各项功能符合设计要求,已达到正式投产标准。该平台的正式投产,标志着厦门机场数字化转型工作迈向新台阶!
厦门机场原有主要生产系统为多机场生产指挥系统,该系统于2012年底上线运行,已使用超过10年。由于建设时期业务应用场景单一、信息化技术局限,主要实现了航班信息发布和机位资源分配功能,数据分析功能简单、可视化展示程度低,智能分配、态势预测能力几乎为零,难以满足繁忙运行情况下的高效协同运行和精准决策管理需要。
近年来,元翔厦门空港公司致力于推动数字化转型工作,陆续开发建设了A-CDM、地服管理、车辆管理等生产运行相关系统。为有效融合各生产运行系统,发挥“数字赋能、高效协同”作用,元翔厦门空港公司结合新机场信息化建设规划,提出了在高崎机场构建“生产系统一平台”的先行先试建设思路。此次正式上线的生产协同平台不仅涵盖了厦门机场现有的航班信息管理(FIMS)、协同决策(A-CDM)、地服管理(GMS)主要功能应用模块,同时按照新机场应用和数据架构规划,在应用层和数据层进行了重构开发和服务资源高可用部署。
经过2年多的研发,生产协同平台各主要核心模块于今年上半年完成产品研发。由于该平台外部系统接口繁杂;并轨测试期要确保测试动作和生产环境互不干扰,测试组织实施难度大且无先例可循;技术升级迭代和新功能应用对各生产单位都提出了较高的技能掌握要求。为确保新旧系统安全有序切换,元翔厦门空港公司高度重视、精心谋划,组织40余家内外部系统关联单位,从方案制定、应用培训、专家评审、联调联试、故障演练、效果验证等环节,全要素、多维度推进系统整体切换工作。
为解决运行和技术层面有机结合的难题,元翔厦门空港公司创新工作方法,自行编制了系统上线切换工作方案,并邀请民航厦门空管站、基地航司、翔业集团信息部及兆翔科技等单位技术专家对切换方案进行技术评审,确保切换方案完备、有效。
为了确保新系统的稳定性及各单位对系统的熟悉度,运行指挥中心牵头各岗位开展联合测试。各单位均派出核心力量参与测试,期间共开展日间演练15次和夜间测试5次,按照实际生产要素对全流程功能、上下游系统接口逐一验证,提出问题/优化项362条。
针对新系统上线后可能出现的异常事件,部署各单位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同时制定了专项应急处置程序,并组织多轮的桌面推演和实战演练。开展专题培训,确保各使用单位熟练掌握新系统操作。
此次生产协同平台正式投产,不仅为厦门高崎机场业务增量提供数字化能力支撑,同时为翔安新机场运行模式创新、信息系统规划建设、转场运行筹备等工作提供了先行先试经验。未来,元翔厦门空港公司将在生产协同平台三大核心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GIS平台应用、安全管理、货运、商业、公共交通、能源管理等功能模块,构建一套全方位、立体式的机场核心生产运行协同平台,助力翔安新机场运筹一体化建设!
厦门机场生产协同平台主要功能模块简介
航班信息及运行资源管理模块通过对多数据源的融合处理,完成对航班计划和航班动态管理,运用运筹学算法,实现对航班关键保障资源的自动分配,能够综合提升靠桥率和机位综合利用率,为旅客更加优质的出行体验。
协同决策模块通过采集实时生产信息、分析数据趋势、模拟运行场景,从而提供对生产运行的实时态势监控、发展趋势预测、资源统一协调以及特情事件的处置功能,帮助运行管理人员掌握实时的运行态势,识别大面积延误等特定运行场景并及时告警、启动响应流程,确保各方在统一的情境下协同运行,提升航班运行效率和应急响应速度。
地面服务管理模块以地面服务生产为核心,实现了服务数据无纸化和业财融合功能,通过任务的优化分配及保障资源需求的科学预测,为排班派工、资源调配提供了可视化调度管理及决策支持,进一步提升机场地面保障的运行效率,推动IT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